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页面:时尚 > 服饰 > 

都说上海时装周的地位在上升,那它离一个成熟的舞台还有多远?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11 17:32:51    作者:

  今年的上海时装周很热闹。

  英国时尚策展人 Gemma A. Williams 在一年前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独立设计师的英文著作 Fashion China,这一季,她又一次来到上海时装周,发现有很多新设计师涌现。“像爆炸了一样,是之前的三倍。” Gemma A. Williams 对《好奇心日报》说。

  与 2016 年上海春夏时装周相比,新天地的 T 台主会场走秀还是保持在 50 场左右,加上用于童装走秀的 800 秀会场的 10 场秀,和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则发布的国际品牌走秀,有 61 场之多。由于已做到了第三届,供买手下订单的 MODE 展销会有了新名字,叫 MODE 3.0;西岸艺术中心增加了 Ontimeshow 作为 MODE展的分会场。官方还第一次增加了名为 Laberhood 的时装演示,发布了 Presentation 12 场。

  上海时装周第一次官方引入的时装演示发布 Presentation 平台 Labelhood 有部分的门票对公众开放,只要通过了主办方的筛选就能免费入场。4 月10 日,独立设计师品牌 WMWM 做静态展时,就因人太多,甚至改变了展厅内的装置摆放。原计划放在观众中间供人触摸体验的面料被挪开,现场围起了一个防护栏,观众只能站在栏外观看展览。

  商业品牌和设计师各取所需。C.J.YAO 和肯德基推出了联名系列,做了一组以肯德基为灵感的迷离主题时装系列。迪士尼也跑来了时装周,一口气和吉承、韩璐璐、Cindy Soong 和 Makin Ma 四个品牌合作联名系列。Genius 集团旗下的 Diesel 也来了,买下了国际品牌的首秀,还趁着这股热闹劲儿在上海淮海路做了大面积的数字广告。LV Capital 投资的 JORYA 则买下了闭幕秀。连由 LVMH 集团投资的媒体 Business of Fashion 也和上海时装周合作,第一次成为了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主会场的 LANYU 走秀

  C.J.YAO 和肯德基的联名系列

  JI CHENG 和迪士尼的联名系列

  这一切让上海时装周的影响力看起来越来越大。被聘为“上海时装周时尚大使” 的意大利国际时装商会荣誉主席 Mario Boselli 说的话不负自己的身份:“如果有新兴的时装周在不久的将来能取得成功,那一定是上海”。

  对于全球时尚产业来说,巴黎、米兰、伦敦和纽约四大时装周的地位仍然无可撼动。但在过去几十年,一些“地域性的,具有区域意义和地位的城市”开始举办同样以城市为主题的“时装周”——时不时地就想争夺“第五大时装周”的位置。

  Gemma A. Williams 去年去了格鲁吉亚时装周。Fashion Fringe 的创始人 Collins 则更看好印度新德里时装周。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东京和首尔。

  上海有什么不同?

  中国概念店栋梁(Dong Liang)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刘馨遐(Tasha Liu) 和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有过多次合作,从未听吕晓磊谈到要做“第五大时装周”。Tasha 认为,这个标签更多地是被上海时装周的合作伙伴贴上的,他们觉得上海这座城市非常有潜力,甚至叫它 New Paris(新巴黎)。

  活力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衡量指标。

  “no.10/7” 是韩国明星金俊秀和韩国女设计师李秀英(Juyoung Lee)的联名品牌。它所在代理公司的 Misun Song 很看好中国市场,她跑过十几个中国城市做调研,包括沈阳和南通。她感到中国不同城市的差别很大,这种多样性吸引了她。

  “韩国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不低,但是非常的趋同——人们在同一时间会去追求同一种流行风格。”她觉得中国市场消费者基数大,风格追求也多样些,这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有了这次的经验,她还打算带更多韩国设计师品牌进入中国,“总之为了进入这个市场,我已经准备了三年。”

  相比之下,日本的风头似乎已经过了。东京时装周的鼎盛时期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那时也是日本奢侈品消费的鼎盛时期,日本人集体陷入了奢侈品迷恋,这让奢侈品集团第一次高度统一地把所有心思用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

  资源的集中让日本时尚产业更成熟,日本风格甚至反哺了美国时尚。在过去 50 年,日本人在做的事情就是,将他们痴迷的美国时尚变成了一个产业——创造一种模仿美国的日本时尚,再卖回美国。

  2005 年,日本政府为了增强东京时装周的国际影响力,专门成立了服装战略委员会,并以官方组织的形式从 2005 年 10 月开始每年组织春夏、秋冬发布会。但日本开订货会之前,会先凑巴黎时装周的订货会,导致很多独立的品牌都不在日本开展,即便开时间也偏晚。

  “东京在凋零。” K Point showroom 的创始人周卉卉告诉《好奇心日报》。K Point 代理了 36 个日本品牌,这是第五次来上海时装周。 “日本的状况是大部分的设计师是靠零售,不是靠诸如上海时装周的这种 showroom。”

  首尔时装周是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韩国资金雄厚,韩国时装周所邀请的外国媒体人数为东京 25 倍之多。而且首尔时装产业有它的特殊之处——明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K-Pop、时装、模特、设计师与明星、粉丝们集中到了同一个秀场。

  Lorenzo Hadar 在洛杉矶经营全球著名的买手店 H.Lorenzo 。每年,他都在东京住上一段时间。

  “对于我的买手店生意来说,米兰时装周太古老很无聊,没有什么创新。如果要排名,米兰会被剔除 ‘全球四大时装周’之列,取而代之的时装周排名顺序应该是’巴黎,伦敦,上海,和首尔。” Lorenzo Hadar 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今年在 MODE 下了两个订单,他直接向云凤思儒(SFDA)刘露(Fusionco)订了货,而国外另一家著名的买手店 Opening Ceremony 则看上了 Peng Chen、Heydey、Atelier Rouge Pekin 和 Moto Guo,准备继续往下谈。

标签: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广告服务- 免责声明-

Powered by 经济瞭望周刊  © 2008-2016 jjlw Inc.

版权保护:本网站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经济瞭望周刊所有

未经经济瞭望周刊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